二十多天過去,砍自曾經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己刀絕地西貝,如今正試圖用一場前所未有的西貝降價行動挽回消費者的心。
國慶前夜,求生這個長期被貼上“高價”標簽的砍自餐飲品牌突然宣布全線大幅降價。自10月1日起,己刀絕地多款核心菜品價格下調:西貝面筋從39元降至33元,西貝手撕椒麻雞從63元降至46元,求生草原嫩烤羊排從119元降至109元,砍自蔥香烤魚從89元降至79元,己刀絕地黃米涼糕從29元降至26元,西貝并同步推出100元無門檻代金券。求生
圖源:西貝小程序
如此力度的砍自價格調整,在西貝的己刀絕地發展史上尚屬首次。這場被業界視為“自救”的西貝降價行動,究竟效果如何?
根據首席從不同渠道觀察,受到假期客流增長的推動,與節前多家門店門庭冷落的情形相比,國慶期間西貝的客流量開始回升。就餐高峰期,一些門店出現了消費者需要等候一段時間才能入座的情況,也有家庭聚餐開始回歸。
回顧西貝近期的系列舉措——從引發爭議的“7歲孩子哭著要吃”煽情文案,到創始人賈國龍“全網閉麥”,西貝似乎并未能有效平息關于“定價過高”與“預制菜”的輿論風波。
如今,西貝選擇以“自砍一刀”的方式尋求突破,這場聲勢浩大的降價行動,究竟能否真正扭轉西貝的困局?
大放代金券,西貝“降價”留客
國慶有朋友小J前往西貝用餐,他在去之前就在閑魚購買了代金券,他發現使用代金券確實能省下不少錢——兩個人在用完兩張100元代金券后,只支付了幾元錢,相當于白吃了一頓。不過他也吐槽到,點了200元的菜,確實還沒吃飽,還需要加點白米飯。
代金券不用滿減使用?這屬實讓首席的小編有點驚訝。
據了解,西貝推出的國慶代金券每位進店顧客均可領取一張,面額為100元,可在下次消費時無門檻使用。券面附有“調改公示”,并標注“西貝請您吃飯,品嘗調改菜品”。
該代金券支持疊加使用,二人同行即可合并使用兩張100元券。活動規定每個微信號僅限領取一次,領取期限持續至10月8日,而用券有效期則至10月31日。
“小朋友如果有微信也可以領取一次。”小J分享道,“店里幾乎都是來‘薅羊毛’的。晚上我準備帶父母和娃再來一次,換個微信就能再領一次。”他已規劃好晚餐方案:“點一只烤鴨加四碗米飯,還能再領300元券!”
對消費者而言,西貝此次確實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優惠,當然,也引起了羊毛黨的注意。
小紅書平臺上涌現出大量“薅羊毛攻略”:有消費者僅花費3.9元購買饅頭就獲得大額代金券;也有網友僅支付4元就完成了原價204元的消費;更出現了五人用餐抵扣五百、一分錢白吃等“套娃式”用券攻略。
值得注意的是,消費者的參與動機各不相同。除了像小J這樣精打細算的顧客,還有不少是被近期熱點事件吸引而來的嘗鮮者,有些消費者坦言從來沒吃過西貝,是受羅永浩與西貝預制菜爭論的影響而來,滿足好奇心的同時,還能享受優惠。
短短幾天內,這個一度被批評定價偏高的餐飲品牌,似乎轉變成了人人都能撿便宜的用餐選擇。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結賬截圖,展示如何通過疊加用券實現近乎“免費”的一餐。
然而,優惠活動的另一面也在悄然浮現。
閑魚平臺上,西貝代金券交易日趨活躍。100元面值的代金券以50-60元的價格流通,賣家既包括普通消費者,也不乏專業黃牛。只要存在套利空間,市場行為便會自然產生——消費者僅需花費50買一張100元代金券,現場加幾元錢點個饅頭或者點碗飯,吃完還能獲得100元代金券,轉手即可獲利50-60元,這樣實際就花了幾元錢吃了一頓飯。這讓賣家們幾乎不用教育用戶即可很快成交。
據觀察,個人賣家手中的一兩張券非常搶手,飯點時段上架不到半小時就能成交,還有人已經開始預售第二天才能生效的券。
黃牛的操作更為專業。盡管西貝設置了微信號限領的門檻,但黃牛通過多賬號輕松突破限制。他們手握大量券源,部分賬號成交記錄已達數十單。由于代金券支持微信轉贈,無需現場核銷,交易效率極高。
如果只是普通消費者合理利用優惠,對西貝的影響尚且可控;但若黃牛大規模介入,則可能在短時間內耗盡整個消費券池,使營銷活動偏離“回饋顧客”的初衷,徹底淪為套利工具。
還好,發券到10月8日截止。
流量只是暫時,“預制菜”信任堅冰仍難破
除了價格,為了重塑消費體驗,西貝確實從產品端做了一些改變。
比如,上海門店小米粥中的金瓜泥改為金瓜片,羊肉串升級為門店現切、現串、現烤,兒童餐“吃光光牛肉燜飯”中的牛肉醬也改為現場炒制。除了保留現做肉夾饃的傳統,門店新增了現熬粥品,并明確告知顧客已全面啟用非轉基因大豆油。
根據第一財經報道,上海部分門店還推出了現烤烤鴨,店內設有專用展示柜,店員介紹每只烤鴨需現烤一個半小時,每日限量6只,該產品剛上新一個月左右。
此外,西貝門店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計時沙漏。店員解釋,因制作工藝改進導致出餐時間延長,原有的25分鐘承諾已不適用。同時,店內不再設置“羅永浩菜單”,全面推行掃碼自助點餐。
值得一提的是,深圳某門店甚至引入了魔術表演等互動環節,試圖通過增值體驗提升客流。
從戰略層面看,這輪調整可謂一次必要的自救。相較于繼續強調“原生態”“好食材”的品牌敘事,此時的西貝降低價格無疑是更快速直接的選擇。畢竟,消費者最能直觀感知的始終是價格與體驗。
然而,價格戰雖在短期內提振了客流,卻未能真正化解信任危機。
消費者是否已經原諒西貝?目前看還無法確定。根本原因在于,困擾品牌的核心痛點始終未能得到解決。
有顧客告知首席,當顧客問是否仍在使用預制菜時,西貝給出了堅決的否認,表示“我們沒有預制菜”。但顧客很難輕易相信這樣的官方聲明,這也意味著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裂痕短期內難以修復。
在社交媒體上,消費者的真實反饋頗具深意。許多人坦言“西貝確實便宜了”,但緊接著便會補上一句:“預制菜就應該這個價”。
這種普遍存在的認知,精準地指向了西貝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:無論發放多少代金券或進行多大幅度的降價,都未能消除消費者對高定價預制菜的心結。
西貝或許正在透支它的品牌未來
回溯西貝的品牌發展歷程,其成功曾深深植根于“現做、新鮮、健康”的價值承諾。消費者之所以愿意為此支付溢價,是基于對“貴,但值得”這一價值主張的認同。
然而,預制菜的質疑浪潮徹底動搖了這一信任基石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近期大規模的優惠券發放和全面降價舉措,正在不斷稀釋品牌長期積累的價值認知。
從品牌建設視角看,當西貝將溝通重心從“價值”轉向“價格”時,實際上已步入貶損品牌資產的危險境地——品牌定位正從“我貴,但我值”的價值承諾,滑向“我可以更便宜”的價格競爭。
這種轉變不僅動搖了品牌的定價根基,更在部分消費者心中強化了“不誠信”的負面標簽。
即便在降價之后,消費者的質疑聲依然存在:朋友小J的體驗頗具代表性,兩人消費200多元后仍未完全吃飽,感覺菜量偏小;網絡上更有消費者曬出“縮水菜”對比照,直指49元的羊腿實際肉量只有以往一半。
這種體驗層面的落差比價格本身更具殺傷力——它讓消費者感覺品牌是在“討價還價”而非“真誠改進”。
正如一位網友的感慨:“以前覺得貴但好吃,后來發現貴且虛,哪怕便宜了也不想再來了。”
事實上,消費者對預制菜本身并不持絕對排斥態度。預制菜能否被市場接受,關鍵從不在于其是否“預制”,而取決于三個核心要素:
首要的是透明度。消費者要求的是知情權與選擇權。西貝此前在回應預制菜質疑時,沒有直面“消費者心中的預制菜vs法規界定的預制菜”這個理解差異,從而導致了硬剛后又道歉的結果。
相比之下,其他餐飲品牌的處理方式更值得借鑒:老鄉雞在面對質疑時坦然承認“未能實現100%新鮮現做”,并于2024年4月主動公開了200多家供應商信息,清晰說明其菜品結構中包含84個餐廳現做菜品、33個半預制菜品和2個復熱預制菜品,這些做法都在試圖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環境。
其次是安全性。符合標準、安全可靠的預制菜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。正如業內專家所言:“預制菜本身沒有問題,關鍵在于公開透明和干凈衛生。”
第三是價值匹配度。預制菜的定價必須合理。市場調研顯示,超過90%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人均消費應在100元以下,而西貝長期以來的定價水平明顯超出了這一心理預期。
反觀連鎖品牌薩利亞,它不僅毫不避諱地承認使用預制菜,甚至被粉絲戲稱為“后廚沒有菜刀,也沒有廚師”。這種極致的坦誠,配合極具競爭力的低價策略(如16元的意面),反而贏得了“薩門”信徒般的忠實客戶群體。
回到西貝,短期的促銷或許只是求生欲的表現,但長期到底服務哪個核心客群才是西貝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如果不想走中式快餐路線,那應該盡快從菜品品質和選擇度上下功夫,“降價救西貝”的命題就值得商榷。
如果還是堅持自己的預制供應鏈優勢,那或許西貝還真的適合做中式快餐,但管理層能接受嗎?
或者干脆把西貝切割,紅西貝做快餐,綠西貝做中高端現炒,把客群區別開服務,各取所需。
最麻煩的就是“既要又要還要”,最后無法聚焦一個主力消費人群。
總之,優惠券能帶來一時客流,但僅靠優惠券難以建立長期復購的信任。
留給西貝的時間并不多了。
參考資料:
1、《西貝調改后首日:羊肉串現串,部分菜品降價》界面新聞
2、《賈國龍退網三天后,西貝砍了自己一刀》電商天下
3、《西貝再自刀,整改大翻車,賈國龍徹底認慫》新行情
電話:400-123-4567
傳 真:+86-123-4567
手 機:13800000000
郵 箱:admin@qq.com
地 址: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