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把勺百歲第一縷陽光,悄然漫過東莞一戶人家的營救憶窗臺,輕輕落在地板與茶幾之間。香港
101歲的老兵黎洪穿著素色短袖,安靜地坐在淺黃色舊沙發上。戰記偶爾他轉過頭,把勺百歲與老伴低語說笑。營救憶老人面頰泛紅,香港精神矍鑠。老兵若不是戰記需人攙扶行走、雙耳聽力明顯衰退,把勺百歲幾乎看不出他已逾百歲。營救憶
更難以想象的香港是,這位看似尋常的老兵老人,曾是戰記東江縱隊的抗日戰士。從香港街頭的少年,到華南抗日戰場,再到新中國工業建設的一線——他的人生,與家國命運的軌跡緊密交織。
黎洪左側頭顱深處,仍殘留一枚子彈碎片,是戰爭時期留下的傷痕。這塊金屬在他顱內停留了大半個世紀,并未造成明顯不適。提及此事,他笑說:“腦袋還靈光。”
所住的小區鄰里相熟。陽臺對面,住著比黎洪小20歲的老兵王海樹。因中風行動不便,兩位老人常隔幾十米揮手問候。那是他們之間無聲的致意。近兩年,黎洪需依靠“買菜車”緩慢移動,外出大幅減少。“只能在家逛逛。”他說。
曾經酷愛下象棋的黎洪,如今難覓同齡棋友,便常以電視新聞為伴。每天早晨七點起床,晚上十點半入睡。“在家里走兩步、看看電視,國家大事,我都關心。”黎洪說。
加入部隊時,條件艱苦到極致。衣服、鞋子、牙刷、手巾全靠自帶,連吃飯的工具都要自己準備。(南方周末記者王瑭琳/攝)
黎洪的戰爭記憶,從香港的童年開始。那是一段被時代洪流裹挾又被炮火強行割裂的人生。
1924年10 月,黎洪出生于香港九龍石角尾(今石硤尾)一個普通家庭,祖籍廣東惠陽縣。父親是出租車司機,母親是普通勞動者,一家是“再平常不過的平民家庭”。
在他17歲之前,日子雖不富裕,卻尚算安穩。父親打零工維持家用,母親操持家務,弟弟妹妹繞膝相伴。全家擠在九龍的小屋中,煙火氣十足。
戰前的香港社會,正處于殖民統治與華南移民文化交織的復雜圖景中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九龍城寨周邊,擠滿了像黎洪家這樣的普通百姓。
然而戰爭的陰云早已悄然逼近。1941年12月8日清晨,日軍第23軍突破深圳河向新界推進的同時,36架轟炸機空襲啟德機場,這標志著香港戰役正式爆發。
“太平洋戰爭爆發那天,九龍到處是爆炸聲,日軍的飛機在天上盤旋,老百姓抱著東西往城外跑,哭聲、喊聲混在一起。”黎洪說話語速很慢,回憶起那個改變他一生的冬天。
據《香港抗戰史錄》記載,日軍在攻占九龍時實施了無差別轟炸,深水埗難民收容所被直接命中造成逾三百人傷亡。混亂中社會秩序徹底崩潰,土匪、漢奸趁火打劫,糧食供應完全中斷。
日軍攻陷香港后,他的家庭也在戰火中分崩離析。妹妹被賣到香港西貢,弟弟被日軍抓去新加坡碼頭做苦力,父親在逃難途中染病去世。
彼時,黎洪正在九龍一家船廠當學徒,每天能賺幾個銅板補貼家用。得知家里變故,他愣住后痛苦到麻木。香港淪陷后,船廠停工,他失去了生計,只能帶著母親,跟著逃難的人群往偏僻的西貢方向走。
“一路上看到日軍燒殺搶掠,有人因為沒來得及避讓,就被日軍用刺刀挑死。”黎洪說,那是他第一次真切體會到“國破家亡”四個字的重量。“我當時就
電話:400-123-4567
傳 真:+86-123-4567
手 機:13800000000
郵 箱:admin@qq.com
地 址: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